当前位置:专业观点
连锁发展已经进入第四场

千万不要说什么下半场,历史不会终结。不过连锁发展确实已经进入了第四场,当然还会有第五场,第六场……

 

连锁产业第一场,初级发展阶段。大概起于1995年前后,在一些洋快餐、洋超市的示范下,中国人开始尝试连锁创业,很多快餐品牌都是这几年起步,例如北京的老家肉饼,江苏的丽华快餐,广东的嘉旺等等。在广东,美佳超市(美宜佳的前身)成为最有影响的超市连锁。这个阶段,基本是“照猫画虎”的阶段,主要理论还是聚焦在几个统一,当时沈青先生的“五连一锁”理论还一度成了连锁界的热门。连锁企业的经营者对这一舶来品表现出一种既羡慕,又不服气的态度,于是,红高粱“挑战麦当劳”,颇是吸引了不少眼球。但无论如何,沃尔玛的配送系统,麦当劳的营运训练系统,对大多数连锁企业来说,还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存在。很多餐饮企业的老板整天泡在麦当劳、肯德基餐厅学习,记录他们的每一个细节。麦肯离职员工手中的“手册”,甚至碎片化的表格都成了宝贝。我认识一个餐企老板,当年就花了5000元买一套“训练手册”(不是营运训练手册,也不是麦当劳的),而当时月薪千元还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。

 

连锁产业第二场,应该是定位与营销阶段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连锁企业的市场意识越来越强。同时,企业界的市场营销理论也越来越普及,连锁企业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,重视对市场的研究,在定位、品牌、营销等方面加大投入。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应该是真功夫。由原来的双种子,升级为真功夫,强化了市场认知。据说当时广东的快餐品牌陡然感觉到压力。其时,肯德基提出“新快餐”的概念,在上海的的一次小规模非公开座谈上,真功夫的蔡总为此质疑时任百胜CEO苏总,认为“新快餐”是一种行业公共认知资源,肯德基不能独享,其时是2005年,可见当时“认知”是多么被重视。这前后,引领餐饮颜值的俏江南火爆。再后来,海底捞用让人“学不会”的用心服务摘取餐饮连锁的桂冠。这些说到底都是营销上的单点突破,关键是找准点,猛攻一点。

 

连锁产业第三场,是系统建设阶段。又过了几年,餐饮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,连锁企业的内部管理也越来越复杂,单点突破难以成功了,效率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,人才培养成了重中之重。老乡鸡作为快餐的后起之秀(2003年以肥西老母鸡创业),一路冲刺,在2012年完成补课,花数千万元做了个定位咨询。但是,下一步如何引领行业发展,已经没有可以借鉴的对象了。所幸有麦当劳数十年的沉淀可以参考。于是,2013年,老乡鸡启动了中国餐饮连锁界最完美的体系建设,历时三年初见成效,成为中式快餐第一品牌。体系建设不是一种时髦,而是连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,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。它对于稳定门店的SQSC(安全、品质、服务、卫生)、提升顾客体验、提高市场竞争力、提高团队成长效率、提高连锁复制效率、提高门店业绩、提升企业估值等等有综合性的、决定性的作用。

 

连锁产业第四场,是供给侧竞争阶段。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,企业界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:市场竞争已经从传统的单一企业竞争过渡到价值链的竞争,现在有个更时髦的概念,叫生态竞争。下馆子吃个饭已经不是以前的菜市场买原料,厨师做饭菜那么简单,跟智能手机类似,企业门店仅仅是个终端,有很多商业的价值链条在此汇集,就跟手机安装了那么多APP一样。这些“APP”的后台,就是企业经营的各种资源,包括人力资源、资本、原料、设备、门店、生产技术、营销技术、管理技术等等。企业经营的本质是什么?就是整合资源、创造价值、交换价值。前面我们说了,连锁发展第二场的重点是营销,实质就是交换价值;第三场是系统建设,关键是为了创造价值;那么第四场,连锁发展突出要点就应该是整合资源的阶段了。当然,前面阶段也有这个职能,但还不算很突出,曾经的连锁企业,规模小,经营简单,资源整合的渠道与方法也简单。然而,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,以及市场与社会运行越来越复杂,资源整合对企业成败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凸显,这项工作也越来越复杂。有道是,长袖善舞,多财善贾,善于整合资源的企业未来更容易胜出。当然,第二场、第三场的科目你得及格,最好达到优秀水平。2013年,在东南卫视的《爱拼才会赢》节目总决赛中,老乡鸡获得2013年度冠军和“中国好项目”称号,并与今日资本成功签订1.29亿元投资意向书。但因种种原因,并未真正完成交割。这个“种种原因”,包括当时老乡鸡的系统建设刚刚起步。

连锁企业的资源,可包括三大类:第一类是可共享资源,基本与无形资产是重叠的,包括品牌、版权、经营秘诀、配方、数据等等;第二类是不可共享资源,包括资金、设备、原料、器具等等;第三类是人力资源,这个比较特殊。

上点规模的连锁企业,都在建设自己的供应链,大多数餐厅给顾客提供的易耗品都有自己的LOGO,甚至更多的企业信息。三五个小店的企业也在做OEM,生产自己配置的料包,这也是中国制造带来的方便。

人力资源是连锁企业的资源痛点,几乎没有企业不喊缺人的,以前紧缺的是店长,现在是哪个岗位都缺。但可惜太多企业不愿意在人员的招育用留上下功夫,总是愿意走捷径,尤其是员工的培训训练,其实是第三阶段没有及格。这样的连锁企业,大概率是等着失败,除非回去补课。当然,也有不少企业在招育用留上愿意下功夫。最近流行的门店合伙制,其本质就是通过“事业共享”留住员工,因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,再高的工资,不如自己的事业。

资本,是企业经营的血液,其重要性就不再赘述。为什么近几年餐饮界的融资案例暴涨,根本原因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,已经进入资源决胜的时期。

如何高效率、低成本、低风险拿到融资?是未来连锁企业家的必考科目。债权,风险独揽,即使有也不能太大规模;创投,一个俏江南让整个业界至今还有阴影,更何况门槛高,操作复杂;内部融资,毕竟是有限的,员工要是那么有钱,干嘛还来打工;上市,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,都是想想而已……

还有啥?“收入分成”模式或许对大多数连锁企业来说最靠谱,甚至是唯一靠谱。以“收入分成”的代表,滴灌通为例,这家由港交所前总裁李小加先生创办的投资机构,专门投资连锁企业,它只投资成熟连锁企业的门店,但不占门店股份,当然更加不占总部的股份。不过别误会,它绝对不是债务,因为滴灌通也要承担风险,万一门店开店失败,滴灌通不会追究经营者任何责任。滴灌通的收入分成模式,具体这么操作:每个店投资50%,回本前按一定比例分成实收营业额,比方说8%,回本之后,大幅度降低分成比例,可能是营业额的2%。即使是这样,它也不会没完没了地分成,而是在大约2年之后彻底退出,这个店彻底归属经营者了。

滴灌通的模式对连锁企业来说,第一,门槛低,大约10个店(含加盟店)的连锁企业就可以申请,这个一般创投是难以想象的;第二,操作简单,没有那么复杂的尽职调查;第三,有退出时限,不会永久性分红;第四,滴灌通几乎不干预企业经营;第五,企业几乎无风险……那跟滴灌通合作有没有弊端呢?当然有,开店速度加快了,你的管理漏洞和人力不足就容易暴露,到时候,还得回去补课。

关于连锁发展第四场,就先谈到这里。第五场会是什么样呢?数智化和跨文化管理不知道哪一个先到。

关于数智化,现在已经炒得很火爆了,但是,可能还远远不够。未来的数智化系统,应该是围绕人们“幸福”和“健康”而设计的。

关于跨文化管理,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,“中国生活”走出去将面临的挑战。跨文化管理方面,已经有不少跨国公司提供了示范和理论基础,但以儒道文化为主导文化的跨文化管理,还是会面临挑战。这种挑战,比工业领域的挑战要更加激烈。